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汪凯、李孝明团队揭示了脑刺激疗法对精神障碍、运动障碍及认知障碍等共病高发群体的潜在疗效

发布时间: 2025-04-11 作者: 浏览次数:128

       2025年2月,我院汪凯、李孝明团队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EClinicalMedicine》(IF=9.6)发表研究成果,题为《脑刺激疗法对精神、运动及认知障碍的疗效: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的伞状综述(Efficacy of brain stimulation therapies across psychiatric, movement, and cognitive disorders: an umbrella review synthesizing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该论文揭示了脑刺激疗法(Brain stimulation therapy, BST)在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疼痛、肌纤维障碍和卒中后运动障碍等共病高发领域的治疗潜力,为跨诊断临床实践提供了循证依据。在读硕士生祖振岳和陈风兰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汪凯教授和李孝明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

       精神障碍、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因高患病率和不良预后对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脑刺激疗法(BSTs)通过电、磁等方式调节脑功能,目前部分疾病以及在一些国家获批临床使用,相较于传统疗法,BSTs具有适应症广、副作用少、标准化程度高等优势。当前研究趋势从单一病症转向跨诊断视角,研究发现部分脑区可能构成跨诊断神经机制,提示了脑刺激在跨诊断治疗的潜力。本文采用伞状综述方法,系统评估BSTs对三类障碍核心症状的疗效证据。该研究通过对8267篇文献进行筛查,最终纳入198篇meta分析,108,377例患者的数据,首次系统性评估了14种BSTs在21类疾病中的核心症状改善效果。

1744377151231070469.png

       结果显示,BSTs在三类疾病的治疗上整体呈现中等效应量(SMD=0.56)。亚组分析发现,精神障碍患者改善最显著(SMD=0.60),其次为运动障碍(SMD=0.56)和认知障碍(SMD=0.46)。从各类疾病来看,发现针对抑郁症、纤维肌痛等疾病,BSTs的疗效优于其他疾病。从持续性进行分析来看,短期治疗(≤1月)的效应量为0.44,长期治疗(>1月)提升至0.69。该论文通过对三类疾病治疗靶点的梳理,发现DLPFC可能成为跨诊断联合治疗的潜在靶点。

1744377216261091589.png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智能干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760298/


Baidu
波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