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在行动】世预赛免费直播入口接受站:以爱为舟 做生命的“摆渡人”

创建时间:2025-04-18

春分的暖阳里,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在这里,思念与新生相伴而行,缅怀与致敬同频共振。

2014年起,安徽省红十字会将春分日确定为安徽省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缅怀纪念日,并结合不同主题开展缅怀纪念活动,向捐献者们的伟大善举致以崇高敬意。十余年来,有这样一个团队从未缺席活动——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世预赛免费直播入口接受站(以下简称“安医大接受站”)。

多年来,在“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指引下,安医大接受站始终以雷锋精神为行动标杆,将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理念融入遗体捐献事业的每一个环节,在生命与希望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而坚实的桥梁,成为生命教育的践行者与传播者,让爱与希望的火种在校园里熠熠生辉。近期,接受站被评为2024年度校“学习雷锋在行动”先进集体。

默默守护 生命之舟的摆渡先锋

遗体捐献可供医学教学科研和病理解剖,为临床治疗、预防提供基础数据;将可用的器官捐献出来,可以救助因为器官衰竭而在黑暗中等待的人。

“1960年,原我校首任院长、国内外著名的眼科专家张锡祺教授去世后,无偿捐献了遗体和部分器官。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揭开了我省乃至于我国的遗体捐献工作序幕。2002年12月25日,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我省第一个遗体捐献接受站。”接受站负责人、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任振华介绍道。

全年365天有人在岗、全天24小时电话畅通……安医大接受站的18名工作人员,是遗体捐献事业中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他们均由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职工兼任,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同时,还随时待命,确保每一位捐献者的善举都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因为他们深知,每一次的捐献背后,都承载着捐献者及其家属对医学的奉献,对社会的大爱。

1月27日,除夕前一天,正是各家各户忙着置备年货的时间。而接受站的朱友余老师,却仍在为了遗体捐献事业而奔波着。“早上五六点,我接到一通紧急电话,说天长市有一位捐献者,需要立即前往接受。”

驱车230公里、冒着严寒赶到后,面对悲痛的家属,朱友余深深鞠躬,以最庄严的态度完成接受流程,便马不停蹄返程。回到接受站后,他还要完成遗体接受后续的一系列流程和工作。等全部安排妥当,已是暮色时分。

像朱友余这样早出晚归的一天,对接受站的全体工作人员来说,不过是日常:有时,捐献的电话会在凌晨响起;有时,需要接连几天辗转省内多地——因为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脚步。仅2025年春节期间,接受站就接受了10位“大体老师”,参加追悼会6次。有1例角膜捐献,成功帮助2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接受站工作人员始终将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权益放在首位,建立了“咨询—办理—遗体告别—骨灰送还—缅怀祭奠—回访慰问”的一体化服务流程,为捐献者家属提供全周期关怀。2024年里,工作人员慰问捐献者及家属53人次,并赠送慰问品,以实际行动传递社会对捐献者家庭的尊重与关爱。

“我们肩负的是尊重和守护生命的使命,是助力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的责任。虽然工作辛苦,但每当想到自己的付出能为医学事业作出一点贡献,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遗体捐献者家属的一句‘谢谢’,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朱友余说道。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默默付出的“摆渡人”,安医大接受站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遗体捐献事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接受站登记志愿捐献遗体或器官用于医学教育和救死扶伤事业的捐赠者也明显增加。截至目前,接受站办理登记志愿者5936人,接受捐献遗体累计1020例。这些数字背后,是汗水与泪水书写的生命赞歌。

“用有温度的医学教育浸润学子心灵”

“目前角膜移植技术非常成熟,但供体角膜严重短缺。我国每年新增约10万角膜盲患者,但每年仅能完成不到1万例的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患者仍在等待供体……”

《系统解剖学》课上,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师张晓明,正在为学生介绍眼球壁的组成结构之一“角膜”,以及当前角膜移植技术面临的困难。作为接受站工作人员的他,还将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重要性向学生们普及:“我们也要对那些捐献者心怀感激,没有他们就没有无数患者重获光明的希望,没有他们就没有生命的延续与医学的进步。每一位捐献者都是无私的英雄,他们的善举不仅点亮了他人的生命,也为社会传递了爱与温暖。”

不论是大体老师,还是各类医学标本,遗体捐献与医学教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为保障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务医学教育和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安医大接受站不断创新,探索将遗体捐献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打造“思政育人”新模式。工作人员收集捐献者背后的感人故事,形成思政案例库,用于解剖学课程的“医学伦理第一课”;开设《遗体捐献在医学教育中的意义》选修课程,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医学伦理、生命价值等深刻问题,认识大体老师的无私与伟大,进一步激发学医热情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命感。

“每年九月是我校临床专业三年级学生《局部解剖学》课程的开课季,教研室都会组织学生在第一次课上向大体老师集体默哀。默哀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者责任的提醒,让每一位医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所学的每一份知识,都承载着捐献者及其家属对医学进步的期望与信任。”张晓明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铭记这份责任。“医学人文教育、生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这些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始终。培养仁心仁术的‘大国良医’,我们就要用有温度的医学教育浸润学子心灵。”

接受站还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竞赛、解剖知识竞赛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2023年,团队指导的项目“时代‘献’锋--三献公益事业发展推动者”在第九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中斩获银奖。

服务社会 爱与希望的传播者

遗体捐献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有更多的人理解支持与积极参与。接受站的工作人员不仅是遗体捐献事业的推动者,更是志愿服务的践行者。他们组建了由教师、学生、捐赠者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的世预赛免费直播入口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积极走出校园,以实际行动传递爱与希望。

这支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通过发放宣传册、举办科普讲座、现场答疑解惑等多种形式,普及遗体捐献的知识与意义。除了宣传活动,他们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为孤寡老人提供体检、理发、文艺演出等贴心服务;走进贫困家庭,为困难群众送去关爱与帮助。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普通人对遗体捐献事业的了解,更让红十字精神的温暖与力量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队内已有440名学生志愿者,几乎涵盖学校内所有专业。大家都接受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并对宣传普及遗体捐献知识感到热爱和骄傲。”基础医学院2023级法医学专业的程天泽,是服务队现任的学生负责人。据他介绍,服务队还会邀请参与过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进入社区、医院等地,在科普宣传活动中详细讲解捐献过程,以及捐献后身体与生活上的变化,打消大家对于未知的恐惧,更加了解此类捐献的具体内容;也会邀请已经签订过遗体捐献的志愿者,分享签订遗体器官捐献书背后的故事和心路历程。“这些志愿服务的经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学的真谛,坚定了投身医学事业的决心。”

在校外参与志愿服务时,程天泽时常为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的言行所感动,对他们的无私奉献感到深深的敬佩。2024年8月,他作出一个重要决定,签下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父母和其他家人得知他的决定后,也给予理解和支持。

此外,接受站还首创了红十字与社区工作融合的红十字爱心社,并使之发展壮大、辐射到全省全国。自2012年第一家依托社区宣传“三献”的红十字爱心组织“冯春余”红十字爱心社成立以来,已成立15家爱心社,极大方便了居民咨询与帮扶。

雷锋同志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安医大接受站的工作人员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脚下有力,坚守在遗体捐献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做生命的‘摆渡人’”的使命,也让每一位遗体(器官)捐献人的大爱延续,实现了“给他人希望,让自己永恒”,让更多普通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希望更多有志之士能加入我们,共同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接受站副站长付杰如是说。(新闻中心 毛丽娟)


Baidu
波胆网